当地时间5月27日上午,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首尔与韩国总统尹锡悦、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共同出席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。三方发表《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宣言》等文件,一致同意推动中日韩三国合作机制化,在东盟与中日韩等多边框架内保持密切沟通合作,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。
时隔四年后重启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,对东北亚区域稳定、促进经贸和人文往来有哪些意义?三国未来如何进一步推进交流合作、排除域外干扰?观察者网邀请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广涛做出解读。
【文/观察者网 郭涵】
观察者网: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时隔四年半再度召开。李强总理表示,今年是中日韩合作机制建立25周年,应共同推动中日韩合作整装再出发。如何评价这次会议召开的积极意义?
王广涛: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结束后的记者会见环节,包括中国国务院李强总理在内,三国领导人在开篇都提到了“重启”一词,体现了各方对于能够保持沟通交流,抱有一个非常积极乐观的期待。
毕竟,时隔四年半,这次会议为中日韩三国重回对话交流的正常轨道提供了一个契机。中日韩政治高层领域沟通渠道的正常化或者说重启,本身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
观察者网:本次会议主要讨论了人文、可持续发展、经贸、公共卫生、科技和救灾等六大领域。为何会聚焦这些议题?韩国国立外交院院长朴喆熙表示,希望将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变成一个良好的平台,为缓和中美紧张局势发挥积极作用。如何解读这一主张?
王广涛:我个人觉得,这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讨论的六大合作领域,属于三国能够达成共识的“最大公约数”。
在美国主导下,日韩在有意构建一个排他性、针对中国的小多边架构。围绕经济安全等领域,中日韩三国的认知与政策主张差异比较大,尤其是在“高政治”(high politics)领域,很难达成共识。如果能够扩大这六个领域的合作空间,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共识了。
国务院总理李强同韩国总统尹锡悦会谈
你提到的这位专家的看法,其实在韩国也好,中国也好,都是一种有代表性的主张。因为中韩、中日在军事安全领域存在很多争议,而日韩都是美国的军事盟友。因此,如果中日韩三国能够在相对柔性的经济、社会、人文领域达成一定共识,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政策的外溢效应,三国合作或可外溢到中美激烈竞争的部分敏感领域。
比如,中日韩谈论了许多经济领域的合作,是否有可能对中美涉及半导体行业的争端起到缓冲或者缓和的作用?我想应该从这种角度理解韩方学者的表态。
观察者网:相比去年戴维营美日韩峰会凸显的“小院高墙”、经济问题泛政治化等色彩,中日韩会议关于强调合作、深化互联互通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主旨,是否构成一种平衡或对冲?
王广涛:从我们的主观意图出发,肯定想要实现一种平衡,或者说对冲美日韩在军事安全领域结盟化、阵营化的趋向。因为美日韩搞的三边军事安全合作很大程度上也有牵制中国的意图。
本质上来说,美日韩峰会有一个潜在的牵制对象,是一种对抗性或排他性的对话机制;而中日韩会议是强调经济合作与对话,相对来说更开放多元,是一个更具灵活性的对话机制,我们不排他而且还呼吁强化与东盟的合作。同样是三边对话,但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。
观察者网:您去年曾提出,韩国希望以“多边促双边”的方式来改善对华关系。从这次韩国政府对举办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重视程度看,如何评价韩国政府在修补韩中关系上的努力?
王广涛:我的这个观点到现在也没有改变。此前,中韩关系经历了非常低谷的时期,当然目前中韩关系、中日关系也不是很乐观。而我认为,在没有举办三边外长会或是三边领导人会议的前提下,是不太可能开展双边领导人会晤的,比如中国邀请日方、韩方领导人访华,或者反过来等等,诸如G20或者APEC等多边会议的情形除外。当然日韩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中韩、中日关系有许多差异。
在改善双边关系、推动双边高层对话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,我认为通过三边或多边的领导人会议来促进双边关系改善,依然是有发展潜力,且可以为多方所接受的一种外交形式。从整个东亚的情况来看,这次三国领导人会议开完之后,也许有利于各国之间推进双边高层交往,比如说中日之间在疫情前也有过穿梭访问,即领导人互访的机制。
观察者网:您也曾提到,日本在安保和经济领域,对美国和中国采取了“两面下注”的策略。结合这次会议的成果,您认为日本可能会在对华经贸、人文交流等领域的政策做出多大调整?
王广涛:目前来看,哪怕是在经贸和人文交流领域,中日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。双方的原则性共识是,维持中日双边贸易额、加大投资并深化人文领域的交流有利于两国关系。但在具体的领域,中国的主张同日本方面的主张还有差异。
目前来看,围绕深化经贸与人文交流,中日之间在建立与推进新一轮对话交流机制上已经达成了共识。但是在领导人的层面,双方还没有就具体的问题领域开展讨论与推进落实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石家庄天鲲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,本文标题:《王广涛:中日韩通过三边机制深化经贸合作,我有一个隐隐的担忧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